对于稍有乐理基础的音乐喜好者来说,重属和弦(Secondary Dominant Chord)这个概念并不陌生。
很多人将其简单地舆解为“高级和弦”,认为它们只是为和声增添一些色彩,让音乐听起来更“好听”罢了。然而,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片面。重属和弦远不止是“高级和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甚至是作曲编曲的万能公式,能够极大地丰富和声色彩,推动音乐成长,并深刻影响听众的情感体验。
要理解重属和弦的威力,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属和弦在和声体系中的作用。在传统的正格进行中,属和弦作为主和弦的直接“引导者”,带有强烈的倾向性,渴望解决到主和弦。这种倾向性为音乐带来一种动力感和期待感。而重属和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引导到主和弦,而是引导到调性内的其他和弦,从而创造出更加复杂和富有变革的和声走向。
具体来说,重属和弦是相对于调性内的某个非主和弦来说的属和弦。例如,在C大调中,Dm和弦是ii级和弦。那么,A7和弦(Dm和弦的属七和弦)就可以被看作是C大调的重属和弦,因为它“引导”向Dm和弦。这种将非主和弦视为“临时主和弦”的处理方式,使得音乐在坚持整体调性的同时,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和更加多变的进行。
重属和弦的魅力还在于其变体的多样性。属七和弦是最常见的重属和弦,但属九、属十一等和弦也同样可以被使用。这些变体赋予了重属和弦分歧的色彩和情感表达。例如,属七和弦带有较为强烈的紧张感和期待感,而属九和弦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丝柔和和浪漫。属十一和弦则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感。作曲家可以通过选择分歧的重属和弦变体,来精确地表达分歧的情感。
考虑一下巴赫的众赞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在和声运用上的差别。巴赫的音乐通常围绕着稳定的主和弦进行,但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巧妙地运用重属和弦,以增强音乐的动力和情感。而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和流行爵士乐,则更加频繁地使用重属和弦,甚至将整个乐曲建立在重属和弦的进行之上。这种频繁的使用赋予了音乐一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更加符合现代人追求变革和刺激的心理。
为了更清晰地舆解重属和弦的作用,不妨比较两首结构相似的歌曲,一首大量使用重属和弦,另一首则尽量避免使用。大量使用重属和弦的歌曲,其和声进行会更加复杂,旋律的走向也更加难以预测,营造出一种流动性和紧张感。而避免使用重属和弦的歌曲,其和声则会更加稳定和简单,旋律也更加容易记忆,营造出一种平和和平安感。这种差别直接影响了听众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前者可能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后者则可能让人感到平静和舒适。
从理论层面来看,重属和弦与调式音阶、和声大调等概念密切相关。通过改变音阶中的音符,可以创造出分歧类型的重属和弦,从而赋予音乐更加丰富的色彩。例如,使用和声大调可以创造出带有增音程的重属和弦,这种和弦具有非常强烈的紧张感和不和谐感,经常被用于表达痛苦、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总之,重属和弦绝不仅仅是“高级和弦”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强大的和声工具,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声色彩,推动音乐成长,并深刻影响听众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于作曲家、编曲家还是音乐喜好者来说,深入理解重属和弦的原理和应用,都将有助于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掌握重属和弦,就像掌握了一把解锁音乐创作无限可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