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弹琴乐谱网 > 琴记 > 《给旋律配和弦的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编曲师进阶)》

给旋律配和弦的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编曲师进阶)

在音乐创作与编曲的广袤领域,有一个古老且常被讨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悖论:究竟是先有动人的旋律,再去为其找到合适且富有表示力的和弦;还是先构建起一套坚实的、富有色彩与张力的和弦进行,再在其上发展出鲜活的旋律?对于追求技艺精进的编曲师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疑问,更是关乎创作流程、思维方式乃至最终音乐呈现效果的关键抉择。

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种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的路径,是突破瓶颈、迈向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旋律先行:自内而外的生长

许多伟大的歌曲都源于一段令人难忘的旋律。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优点:

  1. 自然流畅: 旋律往往是灵感的直接体现,先行的旋律更容易捕捉到最纯粹、最能打动人的乐思,具有天然的呼吸感和歌唱性。
  2. 情感驱动: 很多时候,一段旋律自己就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弦的任务是去放大、衬托这种情感,使其表达更到位。
  3. 核心明确: 确保作品的核心——主旋律——是足够强大和有吸引力的。

缺点:

  1. 和弦选择挑战: 某些旋律可能包含一些“游离音”或复杂的音程关系,为配和弦带来挑战,可能需要更规避或更具创意的和声处理。
  2. 和声受限: 如果过于拘泥于完全“承载”旋律的每个音,可能会导致和弦进行不够流畅或缺乏变更,限制了和声的可能性和深度。
  3. 结构依赖旋律: 和声结构可能不如和弦先行时那样清晰和有规划。

如何为旋律配和弦(进阶视角): 对于进阶编曲师而言,为旋律配和弦不仅仅是找到包含旋律音的和弦那么简单,更在于赋予旋律丰富的色彩和功能意义:

  1. 分析旋律的音高与节奏: 明确每个音的时值、位置(强拍/弱拍)、音程关系及连接方式。
  2. 确定可能的音阶与调性: 旋律使用的音符范围通常会指示其潜在的音阶或调式(大调、小调、布鲁斯音阶、各种调式等)。这限定了可用的基础和弦集合。
  3. 识别旋律的关键音与倾向音: 注意长音、高音、强拍音以及具有明显倾向性的音(如导音倾向主音)。这些音往往是强烈的和弦支撑点。例如,在C大调中,旋律中的B自然倾向于接到C,此时在其下方配属七和弦(G7)或其代理和弦会非常有力。
  4. 利用音程关系暗示和声: 旋律中的跳进(尤其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常暗示着和弦的构成音。例如,一段旋律从C跳到G,可能暗示着C大调或G大调的和弦。一段E-C-G的旋律片段,强烈指向C大调和弦。而F#-A-C则可能暗示D7或Bmin7b5等和弦。
  5. 探索多种和声可能性: 同一个旋律音可以在不同的和弦中饰演不同的角色。例如,C音可以是C大调的主音、Am的小三度音、F大调的五度音、G7的四度音(构成G7sus4或G11)、Dm的根音等等。选择哪个和弦,取决于你想要赋予这个旋律音什么样的功能和色彩,以及如何构建和弦间的逻辑连接(进行)。
  6. 考虑和弦的连接(Voice Leading): 选择和弦时,不仅要看它是否包含旋律音,更要考虑它与前后和弦的平滑连接,担保声部行进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低音和内声部。
  7. 运用非和弦音: 有些旋律音可能是经过音、延留音、先现音、倚音等非和弦音。配和弦时,要识别这些音的功能,确保它们在和弦配景下产生预期的效果(张力、平滑过渡等),而不是强行包含它们。
  8. 风格化: 根据歌曲风格(流行、爵士、古典、R&B等),选择符合该风格习惯的和声语言(例如,爵士常用扩展和弦、替代属和弦;流行音乐常用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属七和弦,有时也用sus和弦和七和弦增加色彩)。

和弦先行:由外而内的构建

许多器乐作品,尤其是爵士乐、功能性音乐(如配景音乐、电影配乐的某些片段)以及一些强调律动和和声色彩的流行歌曲,常采用这种方式:

优点:

  1. 结构清晰: 和弦进行自己就构建了音乐的骨架和走向,更容易规划乐曲的宏观结构、段落划分、高潮与舒缓。
  2. 和声色彩丰富: 可以先尝试各种新颖或复杂的和弦连接,创造独特的和声氛围和色彩,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与之匹配的旋律。
  3. 律动基础好: 和弦的切换节奏天然地为旋律提供了律动和切分的基础。

缺点:

  1. 旋律受限: 旋律需要在既定的和声框架内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听起来像是“拼凑”在和弦上的音符,缺乏独立的生命力。
  2. “套路化”风险: 如果依赖常见的和弦进行,可能导致旋律也变得可预测或缺乏新意。
  3. 可能不够Catchy: 过于注重和声可能会牺牲旋律的即时可唱性或记忆点。

如何根据和弦创作旋律(进阶视角): 在和弦进行的基础上创作旋律,并非简单地弹奏每个和弦内的音,而是要创造性地填充空间、构建线条:

  1. 分析和弦功能与走向: 理解每个和弦在进行中的角色(主、属、下属、二级等)以及进行的方向(稳定、紧张、解决、转调等)。这会影响旋律的“情绪曲线”。
  2. 以和弦音为“骨架”: 和弦音是旋律最平安、最稳定的落脚点,尤其是在强拍位置或乐句的结束处。用和弦音构建立旋律的基础线条。
  3. 策略性使用非和弦音: 非和弦音是赋予旋律生命力的关键。利用经过音(Passing Tone)、邻音(Neighbor Tone)、延留音(Suspension)、倚音(Appoggiatura)等制造张力、连接和弦音,使旋律更加流畅和富有表示力。例如,在C大调的C和弦进行到F和弦时,旋律可以在C和弦上使用E音(和弦音),然后在和弦切换的弱拍上使用F音(经过音),再在F和弦上落在A音(和弦音)。
  4. 考虑旋律的“引力”与“解决”: 利用音阶或和弦配景中的倾向音。例如,在属七和弦(G7)上,导音B强烈倾向于解决到主和弦(C)的根音C,七音F强烈倾向于解决到C的三音E。旋律可以利用这些倾向性制造期待感和满足感。
  5. 关注旋律的轮廓与节奏: 避免旋律只是上下跳跃地演奏和弦音。设计有方向性、有高潮、有起伏的旋律线条(拱形、海浪形、下行等)。利用切分、休止符、不同时值组合来创造丰富的节奏感,与和弦的律动相互作用。
  6. 探索不同的音阶与模式: 虽然基础音符来自和弦构成的音阶,但可以根据和弦的性质(特别是七和弦及更高叠置的扩展和弦)使用不同的模式或色彩性音阶。例如,在属七和弦上可以使用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在小七和弦上可以使用多利亚(Dorian)或自然小调,甚至使用变更音阶(如属七降九升九等和弦上使用变更属音阶),增加旋律的爵士或现代色彩。
  7. 坚持连贯性与变更: 在一段和弦进行重复时,创作不同的旋律变奏,或通过改叛变奏、增减装饰音、移动高低八度等方式坚持听觉的新鲜感。

案例分析:

  1. 案例一:《Yesterday》 - 披头士 (Beatles) - 风格:流行民谣/Ballad

    • 倾向:旋律先行
    • 这首歌曲以其极其优美、流畅且充满内省情感的旋律而闻名。据传,保罗·麦卡特尼是在梦中获得了这段旋律,醒来后立即记录下来,并花费了一段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和弦。
    • 分析: 歌曲开头的旋律(Yesterday, all my troubles seemed so far away...)自然地落在G大调的主音G上,然后下行到F#、E、D,再跳到C,下行到B、A、G。这段旋律的特点是自然的音阶级进与有限的跳进相结合。麦卡特尼为其配置的和弦巧妙地衬托了旋律的下行趋势:G - F#m7-B7 - Em - D - C - Bm7 - E7 - Am - D7 - G。注意其中F#m7-B7到Em的进行,以及Bm7-E7到Am的进行,这是典型的二级-五级-一级(II-V-I)的小调或属功能进行。旋律中的F#音被F#m7和弦包含,B音被B7和弦包含。旋律中的A音被Am和弦包含。这些和弦的选择,并非拘泥于某个和弦必须包含旋律的每个音,而是根据旋律的长音、重音以及前后音的连接倾向,选择了最能烘托旋律情绪和线条流畅性的和声。例如,旋律到“suddenly”的F#音,配以F#m7,自然地引出后续的Em。这段和弦进行并非大调的常规套路,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这段独特的旋律“量身定制”的,体现了旋律对和声的强大引导作用。
  2. 案例二:《Autumn Leaves》 - 爵士尺度曲 (作曲:Joseph Kosma) - 风格:爵士/尺度曲

    • 倾向:和弦先行 / 和弦与旋律的紧密互依
    • 《Autumn Leaves》有其著名的主旋律,但在爵士乐语境下,它更是一个建立在经典和弦进行(Am7-Dm7-G7-Cmaj7... 这是一个Ii-V-I在相对大调的进行,以及回到小调主音的Vm-I)之上的框架。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时,就是在 这个和弦进行 上创作新的旋律。
    • 分析: 歌曲的A段和弦进行是 Am7 | Dm7 | G7 | Cmaj7 | Fmaj7 | Bm7b5 | E7 | Am7。这是一个非常流畅且富有功能性的进行。旋律的创作或即兴,就是围绕着这些和弦进行的。主旋律的音符大量使用和弦内音,同时策略性地加入了经过音和倚音来增加流畅度和色彩。例如,在Am7和弦上,旋律可以使用A、C、E、G等音;在Dm7上使用D、F、A、C;在G7上使用G、B、D、F;在Cmaj7上使用C、E、G、B。同时,在连接处,好比Am7到Dm7,旋律可以在Am7的某个音(如G)通过降半音或全音(如F#或F)平滑过渡到Dm7的某个音(如F或D)。即兴时,乐手会基于这些和弦,运用对应的调式(如Am7上用A Dorian,Dm7上用D Dorian,G7上用G Mixolydian,Cmaj7上用C Ionian等)来构建线条,并大量使用各种非和弦音、替代音、提前进入或延后解决的音符,创造出极其丰富且复杂的旋律。在这里,和弦进行不仅是伴奏,更是旋律生长的土壤和规则。

合成与进阶思考:灵活运用,打破界限

对于进阶编曲师而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更像是选择一个最优的 起点。更重要的是理解旋律与和弦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

  • 旋律可以通过其音程、节奏、音阶倾向来 暗示限定 可能的和弦选择。
  • 和弦进行可以通过其功能、色彩、张力与解决来 引导激发 旋律的走向和情绪。

顶级的编曲师能够在两种模式间自由切换,甚至在同一首作品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他们会:

  • 在旋律先行时,不拘泥于简单的配和弦,而是探索能为旋律带来新意和深度的替代和弦、转调、模态互换等。
  • 在和弦先行时,不满足于“套和弦音”,而是创造性地使用非和弦音、节奏变更、旋律模进等技巧,让旋律在和声框架内依然鲜活有力。
  • 不断审视旋律与和弦叠加后的整体效果,确保它们共同服务于音乐的表达目标。

最终的衡量尺度不是哪一个先出现,而是旋律和和弦是否和谐统一、相互增强,共同创造出令人感动的音乐体验。掌握这两种路径及其相互作用,是编曲师从“能配对”迈向“能创造”的关键一步。

结论

给旋律配和弦的悖论,与其说是关于哪个先出现,不如说是关于如何理解并利用旋律和和弦各自的特性与相互作用。无论是从旋律出发寻找最贴切的和声色彩,还是在和声框架中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旋律线条,进阶编曲师都需要具备深厚的乐理功底、敏锐的听觉以及灵活的思维。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实践,不断探索旋律与和弦结合的无限可能性,才能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关话题:
案例分析   进阶技巧   编曲   和声   作曲   旋律   音乐制作   音乐理论   和弦  
吉他谱

兼容GTP格式

钢琴谱

流行,古典

歌曲简谱

流行歌曲简谱

学琴日记

常见的学琴问题

制谱

为最前最流行的歌曲投票制谱

用户中心

收藏乐谱,上传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