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沉迷于那些所谓的“万能和弦公式”?
好比流行乐中最常见的“1645”(C-Am-F-G 在 C 大调下)、“4536”(F-G-Em-Am)或是“15634125”等等。
它们朗朗上口,用起来也似乎能搭上不少旋律。刚开始接触编曲的朋友,拿到一首歌,很可能就先套用这些公式,希望从中找到匹配的和弦。
确实,这些公式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基于基础乐理,符合人耳习惯,能构建起基本的旋律支撑。但如果你的和弦编配止步于此,那么很遗憾,你的作品很可能会流于平庸,甚至听起来像无数首歌曲的拼贴,缺乏个性和灵魂。
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就在于:和弦公式并不克不及代替真正的和弦编配。 和弦编配的核心,不是数学公式般的匹配,而是对歌曲整体(旋律、歌词、节奏、情绪)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解构神曲:看和弦如何为歌曲“量身定制”
让我们抛开公式,通过几首耳熟能详的“神曲”,看看那些优秀的音乐人是如何进行和弦编配的。
案例一:情感细腻的叙事曲——以周杰伦的《晴天》为例
《晴天》是一首充满青春回忆和淡淡忧伤的歌曲。它的和弦进行并没有完全套用某个单一公式,而是在经典进行中融入了更多色彩和连接。
好比副歌部门(大致):C - G/B - Am - Em/G - F - C/E - Dm - G
如果我们只看根音:C-G-A-E-F-C-D-G,这看起来有点像 1-5-6-3-4-1-2-5 的变体。但关键在于它的转位(G/B, Em/G, C/E)和连接。
G/B
到 Am
:低音从 G 到 B 再到 A,形成平滑的半音进行或全音进行,听起来非常流畅和自然,增强了旋律的叙事感。Em/G
:Em 和弦原来就有忧郁色彩,加上低音 G,使其连接到 F 更加顺畅,也增加了和弦的厚度。C/E
:C 和弦的转位,低音 E 连接 F、再到 Dm,同样是流畅的低音下行,推动歌曲情绪向前发展。这里,和弦的选择和排列,不仅仅是为了支撑旋律音,更通过低音线条的走向、和弦的色彩(大三和弦、小三和弦、转位)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既有回忆的温暖,又有失去的感伤的复杂情绪,与歌词“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刮风这天我试过握着你手”完美契合。简单的 1645 是很难达到这种细腻效果的。
案例二: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流行歌——以 G.E.M.邓紫棋的《光年之外》为例
这首歌副歌部门充满力量感和空间感。它的和弦进行(大致):| Cmaj7 | G | Am | Em | F | C/E | Dm | G |
这个进行前半部门 Cmaj7 - G - Am - Em
(1maj7-5-6m-3m) 并不完全是经典的公式,它使用了 Cmaj7
这种更具开放感和梦幻感的和弦,而非简单的 C。Cmaj7
到 G
再到 Am
和 Em
,形成一种层层递进又带点宿命感的色彩,非常符合歌词中描述的“缘分”、“相遇”等带有奇幻色彩的主题。
后半部门 F - C/E - Dm - G
则回到了相对经典的 4-1转位-2-5 进行,强有力地导向下一个循环或结尾,带来了释放和希望的感觉。
这里的编配,不仅使用了基础三和弦,还引入了七和弦(Cmaj7),通过和弦的色彩变革(maj7的飘渺、小三和弦的内省、大三和弦的稳固)来描绘宇宙般的宏大与个人情感的纠葛,与科幻浪漫的歌词和富有力量的旋律相辅相成。
常见的和弦编配误区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和弦编配远不止套公式那么简单。常见的误区包含:
什么才是真正的和弦编配?
真正的和弦编配,是基于对歌曲(旋律、歌词、情绪、风格)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乐理知识(不限于公式),通过和弦的选择、排列、转位、节奏、配器等手段,最大化地提升歌曲的艺术表示力。
它更像是一门服务于歌曲的“语言”,你需要根据歌曲想表达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和弦)和“句式”(和弦进行),甚至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总结
和弦公式不是“害死人”,但过度依赖它们会限制你的音乐创造力。它们是起点,而非终点。学习和弦编配,更重要的是学会聆听:聆听旋律的需求,聆听歌词的情感,聆听分歧和弦组合产生的“感觉”。
去解构你喜欢的“神曲”吧!不仅仅看它们用了什么和弦,更要去思考: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和实践时,你就已经走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弦编配者的路上了。解脱公式的束缚,让和弦成为你表达音乐情感的有力工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