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最先抓住我们耳朵的往往是主旋律,最触动我们内心的常常是歌词。
然而,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元素,歌曲中那些穿梭、萦绕、有时只是默默衬托的“副旋律”——无论是伴奏中的器乐线条、配景人声和声,还是精心编排的音乐织体——它们仅仅是配景吗?
不,副旋律不仅仅是音符,它们也能讲故事! 它们能为主旋律和歌词提供情感的注脚、场景的铺垫、乃至内在冲突或转变的暗示,极大地丰富歌曲的叙事层次和情感深度。就像电影中的配乐或画作中的配景细节,副旋律在不抢占C位的同时,默默地构建着音乐世界的脉络和情感潜流。
那么,如何利用副旋律来叙事呢?这里有3个常用且有效的技巧:
技巧一:利用旋律线条的变革,描绘情绪的起伏与流转
副旋律的旋律线自己——它的高低走向、音程跳跃、进行速度——都能直接反映或烘托主旋律的情绪。例如,一条缓缓上升的副旋律可能预示着希望或力量的积蓄;一条急促下降的副旋律或许象征着瓦解或失落;而波动的、不稳定的线条则可能暗示内心的挣扎或环境的不安。
歌曲案例:周杰伦 - 《青花瓷》
在这首歌中,除了极具东方韵味的主旋律,其伴奏中的古筝或钢琴线条(副旋律)功弗成没。这些副旋律大多采取流畅的、带有东方调式的音阶或琶音进行,它们轻柔地、有时带有淡淡忧伤地围绕着主旋律。这些蜿蜒流转的旋律线,自己就像在描绘一种古老、典雅、却又带着一丝易逝感的美好意境,与歌词中描绘的青花瓷的唯美和时光的流逝相互映衬。副旋律的线条变革,不是大开大合的戏剧性,而是细腻的、富有表示力的“行走”,讲述着一种沉静而深远的古典故事。
技巧二:利用乐器音色的变革,暗示场景或情绪的转变
选择分歧的乐器来演奏副旋律,或者改变同一种乐器的音色处理(好比加入混响、失真、滤波器等),可以直接改变听觉感受,从而在听众脑海中建立起新的情境或情感氛围。从清澈的钢琴到温暖的弦乐,从尖锐的合成器到厚重的电吉他,每一种音色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潜能。
歌曲案例:The Beatles - 《Let It Be》
《Let It Be》有多个版本,其中加入管弦乐编曲的版本与最初的简单钢琴版本在情感上有着显著差异。在管弦乐版本中,后期加入的弦乐声部(副旋律)带来了庄重、开阔和一种近乎神圣的慰藉感。这些弦乐的音色宽广而温暖,它们不再只是简单的和声支撑,而是用其丰满的音色“讲述”着一种跨越个人悲哀、寻求普遍平静与力量的故事。弦乐的加入,将歌曲从个人化的倾诉提升到了更宏大、更具抚慰力量的层面,音色的变革直接改变了叙事的“景别”和“语气”。
技巧三:利用节奏的快慢与切分,表达紧张、放松或驱动力
副旋律的节奏性,包含它的速度、节奏的密度(音符多寡)、是否运用切分音等,能极大地影响歌曲的律动感和情绪张力。紧凑、快速或带有切分音的副旋律常常营造出紧张、不安、追逐或前进的氛围;而舒缓、稀疏的节奏则带来平静、放松或停滞感。
歌曲案例:Michael Jackson - 《Smooth Criminal》
在这首歌中,除了标记性的主旋律,其贯穿始终的、富有律动感的低音和合成器节奏型(副旋律)饰演了重要的叙事角色。这些副旋律节奏驱动力极强,带有 funk 和电子的元素,快速且包含复杂的切分。它们营造出一种紧张、神秘甚至带有危险气息的氛围,仿佛一场追逐或一个逼问正在进行。特别是在“Annie, are you okay?”这段,虽然主旋律简洁有力,但下方复杂而持续的节奏型(副旋律)却赓续地推动着情绪,将听众带入那个充满悬念和不安的场景,节奏自己就在讲述一个关于侵入与盘问的故事。
结语
副旋律绝不仅仅是主旋律的陪衬,它们是音乐叙事中弗成或缺的“配角”,甚至是隐藏的“旁白”。通过旋律线条的描绘、乐器音色的渲染、以及节奏的脉动,副旋律能够为歌曲注入更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更深刻的故事维度,让听众在主旋律和歌词之外,感受到更多层次的意义和情感。下次听歌时,不妨将耳朵分给那些“不那么显眼”的副旋律,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正在为你讲述它的故事。如果你是音乐创作者,也请大胆尝试利用副旋律来丰富你的叙事,让你的音乐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