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自动作曲到母带处理,AI正逐渐成为音乐人强大的辅助工具。但对于编曲中至关重要的“副旋律”(Counter-melody)创作,AI的表现如何?它能否写出既独立又能与主旋律和谐共存的精彩线条?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选取了市面上三款有代表性的AI音乐生成工具,进行了一次副旋律创作的实测。这三款工具分别是:AIVA、Orb Producer Suite和Ecrett Music。
参测工具简介
AIVA (v2.0 专业版,模拟测试)
- 特点: 一款强大的AI音乐作曲家,专注于生成不同风格和情感的原创音乐。支持多种生成模式,如从头开始、基于影响者风格、编辑已有乐谱、生成变奏等。可以生成多轨道的MIDI或音频文件,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乐器分配来尝试生成副旋律。
- 优势: 音乐性较强,生成的旋律通常比较流畅且符合所选风格。
- 劣势: 主要专注于整体作曲或主题变奏,对生成“与特定已有主旋律互动”的副旋律功能支持不直接。
Orb Producer Suite (包含 Orb Melody v1.5,模拟测试)
- 特点: 一款DAW插件,由多个模块组成(Orb Chords, Orb Melody, Orb Bass, Orb Arpeggio等),旨在根据用户设定的和弦、音阶、情绪等参数生成MIDI片段。更偏向于生成乐句或声部而非完整歌曲,理论上其Orb Melody或Orb Bass模块可以用来生成与主旋律相配合的线条。
- 优势: 与DAW集成度高,可以基于明确的和弦进行生成旋律,控制参数相对丰富。
- 劣势: 更擅长生成“新旋律”或“低音线条”,而非严格意义上与已有主旋律形成复调关系的副旋律。
Ecrett Music (最新Web版,模拟测试)
- 特点: 一个在线AI音乐平台,主要用于快速生成免版税配景音乐。用户选择场景、情绪和曲风,AI生成一段长度可调的音乐。通常提供完整的混音文件,部分工具可能提供简化的分轨或乐器控制。
- 优势: 生成速度快,适合需要大量配景音乐的场景。
- 劣势: 专注于生成完整的配景音轨,对生成特定乐器声部(尤其是作为副旋律)的控制能力几乎为零。
测试场景与方法 (模拟)
为了公平评测,我们设定一个简单的测试场景:
- 主旋律与和弦: 使用一个常见的4小节流行音乐和弦进行(如 Cmaj7 - Gmaj7 - Am7 - Fmaj7),并编写一段简单的、模进式的主旋律。
- 测试任务: 尝试使用这三款工具,在不修改原有主旋律和和弦的前提下,生成一段能作为“副旋律”的乐器线条(如小提琴、合成器或另一把钢琴)。
- 评价尺度: 生成的旋律是否流畅;是否与和弦进行和谐;是否与主旋律形成良好的对比或互动(节奏、音高);是否符合设定的音乐风格;是否有一定的创意或新意。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1. AIVA的副旋律生成尝试
- 过程: AIVA没有直接导入现有MIDI并“添加副旋律”的功能。我们尝试的方法是:首先,导入主旋律的MIDI,让AIVA基于此生成一个变奏或续写,并指定生成一个不同的乐器声部;或者,创建一个指定风格的空白项目,生成一段音乐,然后尝试将其中的一个乐器声部提取出来,看它是否可以作为副旋律使用。
- 结果分析: AIVA生成的变奏或续写,其“副旋律”声部通常是基于原旋律进行的一些模进、节奏变更或简单的对位。它能担保旋律的流畅度和与和弦的和谐。从零生成的音乐中提取的声部,它们自身是完整的乐句,但作为与特定主旋律配合的“副旋律”,其节奏和轮廓与主旋律的互动性不够强,更多是另一条“主旋律”或伴奏织体中的一层。优点在于生成的旋律自己听起来比较自然,符合乐理;缺点在于难以精确控制其与特定主旋律的复调关系,更像是在现有框架下独立生成的线条。
2. Orb Producer Suite的副旋律生成尝试
- 过程: 在DAW中载入Orb Producer Suite。设置好4小节的和弦进行。打开Orb Melody模块,指定音阶和风格。通过调整参数(如旋律复杂度、节奏密度、音高范围等)生成多个MIDI乐句。将生成乐句与主旋律和和弦进行对照,看是否有适合作为副旋律的。
- 结果分析: Orb Producer Suite在担保旋律与和弦和谐方面表现出色,因为它直接基于输入的和弦工作。生成的旋律线条通常在音阶内,节奏也比较规整。可以快速生成大量不同风格的乐句作为素材。然而,它生成的是基于和弦的“新旋律”,缺乏对现有主旋律的感知和互动能力。生成的线条可能在音高或节奏上与主旋律发生意外的碰撞或简单的平行移动,需要人工大量调整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复调意义的副旋律。优点是生成速度快,乐理上正确;缺点是缺乏“听取”并响应现有旋律的能力,更像是一个高级的旋律生成器而非副旋律生成器。
3. Ecrett Music的副旋律生成尝试
- 过程: 在Ecrett Music网页上选择与测试场景风格相似的选项(如“流行”、“欢快”)。生成一段4小节以上的音乐。听取生成的音频,尝试鉴别其中是否有可以独立出来作为副旋律的声部。如果平台允许下载分轨(Ecrett通常不提供),则可以进一步分析。
- 结果分析: Ecrett Music生成的音乐是完整的混音音轨。其中包含的乐器声部(如钢琴、合成器、弦乐垫等)通常是为了构建整体氛围或提供伴奏织体,而非独立的、与假定的“主旋律”形成复调关系的副旋律。这些声部往往是简单的和弦分解、长音或重复的节奏型。它们与整体和弦是和谐的,也符合风格,但缺乏独立的旋律性和与特定主旋律的互动性。优点是快速得到完整音乐;缺点是完全无法控制生成特定声部作为副旋律,其设计初衷也并非用于此。
总结:AI在副旋律创作中的优缺点
经过测试,我们可以总结AI在副旋律创作方面的表现如下:
优点:
- 速度快,打破僵局: AI可以在瞬间生成大量乐句,为音乐人提供灵感,尤其在没有思路时能快速提供可能性。
- 乐理准确性: 大多数AI工具能确保生成的旋律在音高和节奏上符合基本乐理和所选和弦,避免明显的错误。
- 风格适应性: AI能根据设定的风格生成符合预期的乐句,有助于坚持作品的整体风格一致性。
- 探索和谐可能性: AI可以快速尝试不同的音高组合,生成与主旋律和谐甚至产生有趣张力的线条。
缺点:
- 缺乏对位理解: 当前的AI工具(至少是本次测试的类型)难以真正理解复调音乐中声部间的独立性、节奏互动、动机呼应等复杂关系。它们更多是生成“另一条旋律”或“伴奏声部”,而非精心设计的“副旋律”。
- 无法感知现有旋律的细节: AI很难“听取”并理解一个已有主旋律的细微脸色、句法结构或情感起伏,并据此生成恰当的副旋律。
- 创意与情感局限: 生成的旋律有时会显得模式化、缺乏灵性或深刻的情感表达。真正的副旋律往往需要人类的音乐直觉和情感注入。
- 控制粒度不足: 对于生成副旋律所需的精细控制(如特定小节的节奏变更、与主旋律某个音符的精确对位),AI工具往往难以实现。
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AI在副旋律创作方面存在局限,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 更强的音乐理解能力: 未来的AI可能会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结构、乐句关系、节奏互动和对位原理,从而生成更具音乐性的副旋律。
- 增强的互动功能: 出现能够导入现有MIDI轨道,并智能分析主旋律特点,然后生成与之紧密配合的副旋律的AI插件或功能。
- 更精细的控制参数: 允许用户通过更直观、更音乐化的方式指导AI生成,好比指定“形成对比的节奏”、“在高潮部分与主旋律交织”等。
- 与DAW更深度集成: AI功能直接内嵌于音乐工作站,提供实时的副旋律建议和生成。
- 学习用户风格: AI能够学习特定音乐人的创作风格,生成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副旋律。
结论
目前来看,AI音乐生成工具尚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在副旋律创作中的作用。它们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赞助音乐人快速生成大量基础素材或提供灵感。对于需要精妙对位、富有情感深度和与主旋律紧密互动的副旋律,人类的音乐理解、直觉和经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在未来将能在副旋律创作中饰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音乐人真正的“智能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