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风琴喜好者群体中,各种“和弦编配速成口诀”、“一看就会的神奇公式”可谓流传甚广。
对于许多渴望为旋律配上丰富和声的琴友来说,这些号称能“一步到位”的口诀似乎是通往成功彼岸的金钥匙。它们通常简洁明了,好比“主和弦后接属和弦”、“下行旋律配一级六级四级二级五级一级”等等,仿佛只要按图索骥,就能编出动听的和弦。
然而,这些广为流传的口诀,究竟是赞助我们登堂入室的金科玉律,还是华而不实、充满误导的花拳绣腿?它们真能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编配者吗?本文将对此提出尖锐的质疑。
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国内知名音乐学院教授(为行文方便,我们暂称他为李教授)。当谈及这些手风琴和弦编配口诀时,李教授的态度非常明确,甚至有些愤慨。
“别被它骗了!”李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所谓的口诀,充其量只是对某些非常基础、非常常见、且往往是教科书式和声连接的极端简化和总结。它们给人的感觉就像告诉你‘炒番茄炒蛋先放油再放番茄鸡蛋’一样,但这离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差得远了!”
李教授认为,过度依赖口诀有极其严重的弊病。首先,它完全忽视了音乐的语境性和灵活性。“音乐是流动的、有情感的,每一个和弦的选择都应该服务于旋律、节奏、乐曲风格、甚至演奏者的情绪。”他强调,“口诀是死的,它无法告诉你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的旋律走向下,用一个二级和弦会比用四级和弦听起来更有色彩;它更无法应对转调、离调、或更复杂的半音和声。按口诀编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生硬的、单调的、缺乏灵魂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李教授认为口诀会严重阻碍学习者对音乐理论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弦编配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声功能、声部进行、调式色彩、结构分析等等。这些是‘为什么’的问题。而口诀只告诉你‘这样做’,它跳过了原理,让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比方道,“这就像一个人只学会了按计算器上的某个按钮能得出结果,却完全不知道这个按钮背后是乘法原理。一旦遇到计算器上没有的按钮,他就傻眼了。依赖口诀的人,永远无法真正掌握和声的奥秘,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个性化编配。”
“最后,口诀会极大地限制你的创造力。”李教授语气坚定,“当你脑子里只有几个固定的口诀模式时,你只会机械地套用,编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千篇一律的‘口诀体’。真正的编配是充满探索和选择的,是根据乐曲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和声手段去塑造音响效果的过程。口诀,扼杀了这种探索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也不克不及完全否定口诀的“一点点”作用。对于刚刚接触和弦,对和声完全没有概念的绝对入门者来说,某些极其基础的口诀(好比主、属、下属和弦的基本功能)或许能在最初阶段提供一个非常粗浅的“抓手”,赞助他们快速记忆几个基本的和弦搭配模式。这就像字母表对于学习语言的作用一样——它是基础,但绝不是语言自己,更不是文学创作。
然而,其弊病远大于益处。一旦入门者尝到了“快速套用”的甜头,很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满足于外面,而放弃对更深层次音乐理论的学习。他们可能能为简单的儿歌配上和弦,但面对更复杂的旋律、更丰富的音乐表示需求时,口诀就彻底失效了。
真正掌握手风琴和弦编配,需要的不是背诵几条口诀,而是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你需要理解:
编配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你在理解乐曲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是用和声色彩去烘托旋律情绪,而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这个过程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分析能力的运用,更需要灵感和听觉的引导。
所以,手风琴和弦编配口诀,绝非金科玉律。它们充其量只是你学习旅程中一个极其初级、且充满潜在误导的小工具。对待这些口诀,请务必坚持高度的批判性思维。不要让它们成为你理解音乐、探索和声奥秘的绊脚石,更不要让它们限制你创造力的发挥。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学习、乐曲分析和听觉训练中去吧。那才是通往真正音乐自由和创造力的康庄大道,远比任何“速成口诀”来得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