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刚萌生了学吉他念头的你,是不是正对着淘宝、京东或者琴行的吉他发呆?是不是被各种品牌、型号、价格搞得晕头转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该买哪一把?
别急,坐下,听听我的“血泪史”,担保让你少走弯路,避免我当年踩过的那些坑。
当年我也是跟你一样,一腔热血想学琴。看着那些指尖在琴弦上跳舞的视频,心里痒痒的。第一步,当然是买琴!
打开购物网站,或者走进琴行,我的天!这简直是一个新的世界。几百块的,几千块的,上万块的……木吉他、电吉他(虽然我想学民谣但电吉他也好酷啊!),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然后是品牌,雅马哈、马丁、泰勒、Ibanez……还有一堆听都没听过的牌子。
第一个坑:价格迷思——“一步到位”的诱惑
那时候,我的想法是:“既然要学,就买个好点的吧,免得以后换。一步到位!” 网上看了各种攻略,有说低于某个价位都是“烧火棍”的,有说新手入门买个中等价位的就行。我的预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最初的几百块一路飙升到两三千。我天真地以为,价格越高,音色越好,手感越舒服,我学起来就越轻松,甚至能激励我多练。
我相中了一把据说“性价比高”、“很多初学者推荐”的某品牌中端型号。价格比入门级贵了一倍,但比高端琴廉价不少。我觉得这下万无一失了,既不是“烧火棍”,也不是高弗成攀的奢侈品,多好多合理啊!
第二个坑:品牌型号困扰——被参数和名气冲昏头脑
面对各种型号,我根本听不出音色区别(讲真,新手能听出啥?)。全单、面单、合板?什么桃花心木、云杉木?这些词汇对我来说跟天书一样。我只能根据网上说的“推荐型号”、“经典款”来选。我看了很多评测视频,里面的大佬们弹得行云流水,把那把琴的音色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我完全忽略了,那是大佬在弹,不是我这个连C和弦都按不稳的菜鸟。
我选的那把琴,就是被各种“新手推荐榜”和几个评测视频种草的。我以为它会拥有视频里那种温暖、洪亮的音色,而且手感超级棒。
第三个坑:手感和音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琴终于到手了!拆开包裹的那一刻,我是激动的。琴看起来确实漂亮,漆面光亮,造型流畅。然而,当我第一次尝试按弦时……痛苦开始了。
手指头就像按在铁丝上一样!品丝有点刮手,弦距高得离谱(事后才知道这叫“弦距高”,影响手感),按一个C和弦要使出吃奶的力气,而且经常按不实,发出嗡嗡的杂音。我以为是自己手指没劲,练啊练,手指头磨出了水泡、结了茧,但那种生疼和挫败感依然存在。
更让我瓦解的是,我怎么弹,它也弹不出评测视频里那种动听的音色。每次拨弦,声音总是有点闷,不敷清澈。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耳朵有问题,或者天赋不可。
那把寄托了我美好愿望的吉他,在最初的热情消退后,渐渐成了角落里吃灰的陈设。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沮丧——花了小两千块,买了这么个“折磨工具”。这就是我的“血泪史”。
血泪教训:你真的需要“一步到位”吗?
现在回想起来,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被“一步到位”和各种参数、评测带偏了。对于一个完全的新手来说,最最重要的不是音色有多好、是不是全单、品牌有多大,而是——好上手!
一把弦距合适、手感舒适、不打品、容易按响的琴,能力让你在枯燥的爬格子和弦练习初期少受罪,不至于因为手指疼、按不响而放弃。我当年买的那把,虽然理论上音色可能比几百块的合板琴好,但糟糕的手感完全抵消了这一点优势,反而成了我入门的巨大障碍。
那时候的我根天职不清音色好坏,更别提发挥出琴的潜力了。一个新手用几万块的琴,可能弹出来的效果还不如一个老手用几百块的琴。因为技术才是决定声音的关键。
给新手朋友们的良心建议:
我的“血泪史”告诉我,吉他新手的“一步到位”往往不是明智之举。它可能意味着不需要的支出,甚至可能因为买到不适合自己的琴而打击学习积极性。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到你,让你绕开这些坑,顺利开启你的吉他之旅!祝你练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