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学吉他,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舞台上的聚光灯,或是朋友聚会时随手弹唱的潇洒身影。
仿佛吉他是一种“炫技”的工具,是为了赢得掌声和关注。这当然是吉他的一种用途,但对于绝大多半普通人来说,那并非触碰琴弦的初心,也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对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没有音乐天赋,也没有成为焦点的梦想,学吉他,是为了一个更私密、更深刻的理由:和那个可能更好的自己,好好相遇。这是一段关于一个普通人与一把吉他的“心路”故事,关于愚笨、关于坚持、关于平静,最终关于自我。
第一次抱起那把木吉他,感觉它沉甸甸的,带着陌生的气息。手指愚笨地考试考试按弦,指尖很快传来阵阵疼痛。书上的和弦图仿佛天书,怎么按都按不实,弹出来的声音不是闷闷的,就是发出逆耳的“嗡嗡”声。看着教学视频里老师轻松流畅的拨弦,再看看自己僵硬的姿势,满满的挫败感像潮流一样涌来。心里无数次问自己:我是不是根本没有学音乐的细胞?这样下去有意义吗?那时的吉他,更像是一个提醒我“不足好”的物件。
有过放弃的念头,很多次。想过把它束之高阁,或是干脆转手。但也许是内心深处那份想和自己“相遇”的渴望,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坚持。每天下班回家,无论多累,都邑强迫自己拿起吉他,哪怕只练二十分钟。指尖磨出了茧,又破了,再长出更厚的茧。这种重复的、略显枯燥的练习,慢慢磨平了我内心的浮躁。
奇迹就发生在那些微小的瞬间——一个曾经怎么也按欠好的G和弦,某天突然清晰地响了起来!一段练习了无数遍的简单旋律,第一次完整地、虽然磕磕巴巴地弹奏下来了,那是属于我的、真实的声音!这些点滴的进步,像黑黑暗的微光,一点一点地照亮了坚持的路。它们不是弹给别人看的,而是弹给自己,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只要不放弃。
慢慢地,吉他不再是折磨人的工具,开始有了温度,有了灵魂。当手指开始习惯弦的触感,当一些简单的乐句能够流畅地连接起来时,我开始体会到弹奏带来的平静与喜悦。世界仿佛缩小了,只剩下我和吉他。当一段熟悉的旋律从指尖流淌出来,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感受。那种沉浸在音乐中的感觉,是独有的、宁静的,让人忘记了一切烦恼,只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每一个音符的跳动。在吉他声里,我找到了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和自己独处的空间。
学习吉他,其实也是学习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每一次遇到一个跨度很大的和弦,一个需要快速切换的乐句,一个复杂的指法,都是一次挑战。我曾因此烦躁,甚至想摔琴。但当最终通过反复练习攻克它们时,那种造诣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有耐心,这么能坚持。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挫败的,酿成了塑造我的经历。我开始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也惊喜地发现了自己隐藏的潜力。吉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真实的模样,也指引着我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吉他逐渐成了我的“知己”,我的“树洞”。高兴的时候,可以弹奏欢快、充斥力量的曲子;降低的时候,舒缓的旋律能帮我平静心情。它让我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通过吉他,我好像更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更能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它不再只是一个乐器,更是连接我和自己内心的桥梁,一种不需言语的沟通方式。
回望这段学琴路,它远不止学会了几首曲子,掌握了几种和弦。它是一场内心的探险,一次和自己的深度对话。吉他只是一个工具,它赞助我看见了自己的愚笨与耐心、挫败与坚持、焦虑与平静。它赞助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那个更耐心、更坚定、更理解表达、更理解自己的我。它让我相信,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表演,而是日积月累的内在修行。
所以,学吉他,真的不是为了舞台上的炫耀,也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叹。它是一场为了和更好的自己相遇的旅程。这场相遇,自己就是最美的风景,也是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