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这个优雅又昂贵的乐器,承载了多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从咬牙跺脚买下第一架钢琴,到每周雷打不动的琴课,再到报名各种考级、竞赛,学费、耗材、陪练的时间成本……每一项叠加起来,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有人戏称,送娃学琴简直就是“砸锅卖铁”,是家庭教育中最具“奢侈品”色彩的投入之一。
投入如此巨大,这笔钱,这耗费的无数心血和时间,到底花得值不值?这是无数家长夜深人静时,或是看着孩子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不肯练习时,心中会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尺度答案,只有走过这条路的“过来人”,能力给出最真实的感受。我们收集了一些“过来人”的心声,他们的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过来人A:王妈妈,孩子学琴10年,坚定认为“值!”
“当初决定让孩子学琴,家里条件真算不上好,是真的省吃俭用。头几年,孩子不爱练,我也瓦解过,觉得这钱真是打水漂了。但我们一起熬过来了。现在孩子弹得真不错,不仅考过了十级,还能自己改编喜欢的流行曲。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她因为练琴养成了惊人的毅力,能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弹琴成了她疏解情绪的方式,心烦的时候坐下来弹一弹,整个人就平静了。我觉得,这十年花出去的钱,买来了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和品质。你说值不值?太值了!”
过来人B:李爸爸,孩子学琴5年,最终放弃,“感觉钱花得挺冤枉”
“我承认,当初有点跟风,觉得其余孩子都在学,我家也不克不及落下。孩子一开始也好奇,但没多久兴趣就消磨殆尽了。每次练琴都像上刑,孩子哭,我也吼,家里乌烟瘴气。请了最好的老师,买了不错的琴,钱哗哗地流出去,可孩子一点快乐都没有,我们也累得够呛。坚持了五年,眼看再继续下去会毁了孩子的音乐胃口甚至亲子关系,我们决定放弃了。现在钢琴成了家里的大件摆设。回想那几年,为了逼她练琴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花掉的钱,我觉得这笔投入回报率太低了,甚至有些负面影响。感觉钱花得挺冤枉的。”
过来人C:赵女士,孩子学琴8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我家孩子天赋一般,也不是那种特别勤奋的。学琴过程挺曲折的,有过抵触,也有过小小的成就感。我们没有定太高的目标,没追求成为演奏家,就是希望她能通过弹琴感受音乐的美。钱肯定是花了,时间精力也搭了不少。但后来发现,孩子在学校里因为会弹琴,有了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好比文艺汇演、给班级活动伴奏,这让她变得更自信,也收获了友谊。虽然没有像专业人士那样弹得炉火纯青,但音乐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给了她一个分歧于学习成就的‘闪光点’。我觉得这种自信和对音乐的连接,是钱买不来的。所以,换个角度看,这钱花得也算找到了它的价值。”
听完这些“过来人”的故事,你会发现,“砸锅卖铁送娃学钢琴值不值”这个问题,远不止经济账那么简单。它是一笔复杂的账,里面包含了金钱投入、时间成本、情感消耗,更有孩子成长、能力培养、兴趣发展,甚至是亲子关系的起伏。
“值”的定义,因人而异。它可以是孩子卓越的演奏技能,可以是那张闪光的考级证书;更可以是孩子因此学会的坚持与自律,面对困难不放弃的韧劲,对美的感知力,以及音乐带给他们的宁静与快乐。
而“不值”,或许不是指一无所获,可能是投入与预期的严重纰谬等,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的痛苦,是家庭氛围因此变得剑拔弩张,是钱花出去了,却没有换来期望中的成长与快乐。
所以,正在纠结的家长们,或许更应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学琴是一段旅程,投入是起点,收获是终点,而这段旅程的风景和意义,由你和孩子共同书写。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衡量“价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