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浸淫在吉他世界里有些年头的喜好者,无论是抱着琴哼唱,还是对着YouTube上的教学视频死磕某个Solo,吉他早已不仅仅是我的一个喜好,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连接着我的青春、我的情绪、我的世界。
所以,当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那份《中国吉他手前十排名》的题目时,心跳忍不住漏了半拍。
好奇!期待!第一时间点开,想看看那些名字,那些曾激励我无数次拿起琴的偶像,是否位列其中;想看看有没有我不知道的新面孔,带来新的惊喜。
手指在屏幕上划动,名单一个一个出现在眼前。那一刻的心情,真是应了题目——五味杂陈。
首先是激动。看到那些熟悉到不克不及再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时,忍不住心中暗呼“果然有他!”、“实至名归!”。他们的音乐、他们的技巧、他们对中国吉他发展的贡献,早已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想起当年如何模仿他们的扫拨,如何一遍遍听着他们的专辑,那些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感觉就像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获得了应有的认可,替他们高兴,也为自己的“识货”感到一丝得意。
紧接着是惊讶。有些名字,我可能只是略有耳闻,或者觉得他们固然优秀,但未曾想到会进入“前十”这样极具分量的榜单。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对某些领域的关注还不足?是不是在不经意间,有新的力量、新的风格已经崛起,而我却后知后觉?这种惊讶也带来了新的好奇,让我立刻想去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和音乐。
然后,就是那难以避免的失落和不解。当我看完整份名单,却发现某些在我心中占据着极高位置、或者认为对某个吉他流派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的吉他手未能上榜时,心里难免会有“怎么没有他?!”的疑问。也许是尺度分歧,也许是考量维度有别,但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珍藏的瑰宝没有被公之于众一样,有点遗憾,有点替他们“鸣不平”。我知道排名这东西主观性很强,要考量的因素太多,但个人的情感连接总是最直接的。
对于某些排名顺序,我也忍不住在心里默默比较和思考。这位大师排在这里,那位后起之秀排在那里,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单纯的技术难度,还是影响力、创新性、作品传唱度?分歧风格的吉他手如何比较?(好比摇滚和指弹大师,哪个“更强”?)这些问题一瞬间占据了我的脑海,让我意识到,做一个这样的排名,是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这份榜单,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那些公认的标杆,也反映了我个人知识的盲区和情感的偏好。它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好的”吉他手?是超凡的技巧,还是独特的乐感和表达?是对音乐的贡献,还是对一代人的影响?或许这些都是,而且缺一弗成。
最终,心情趋于平静,但那股“五味杂陈”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它不是对榜单的否定,而是一种作为吉他喜好者,在看到一份试图量化和排序我们热爱的事物时,内心最真实的波动。它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吉他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吉他圈的活跃与多样。
这样的排名或许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交流的契机。我想,每一个吉他喜好者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Top 10”,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份珍藏着自己吉他记忆的名字名单吧。不知道其他的琴友们,看到这份榜单时,心里又是什么样的“五味杂陈”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