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闹钟还没来得及叫嚣,我就已经醒了。
简单洗漱后,我便开始了一天的“战斗”。说是战斗,是因为每天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与精力抗衡。摆在我面前的是厚厚一摞乐谱,需要为分歧年龄段、分歧程度的孩子们准备课程。每一个音符,每一段节奏,我都要仔细斟酌,力求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备课,永远是教学之外,最耗费心力的工作。
九点钟,第一个学生准时到达。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学钢琴不到一年,但对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我耐心地引导她练习基本功,纠正指法,鼓励她大胆尝试新的乐曲。看到她小小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脸上露出专注而快乐的脸色,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接下来,是几位稍大一些的孩子,学习吉他、古筝等乐器。针对分歧的乐器和学生的特点,我需要切换分歧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傍晚时分,通常是家长们接孩子的高峰期。和家长沟通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会详细地向他们反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一些家庭练习的建议。一天下来,嗓子沙哑,肩膀酸痛,但看到孩子们在音乐的道路上赓续进步,内心还是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当夜深人静,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现实的残暴却像潮水般涌来。这个月,我算了算到手的工资,刨去房租、水电、交通等费用,所剩无几。我的工资,仅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更别提什么诗和远方了。这样的收入,与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我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全不成正比。
事实上,琴行老师工资普遍偏低,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大大小小的琴行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为了吸引生源,价格战此起彼伏。琴行为了生存,不得不压缩成本,而老师的工资往往首当其冲。其次,琴行的运营成本也很高。场地租金、乐器维护、宣传推广等等,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琴行老板为了盈利,只能尽力压低老师的工资。再者,琴行老师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很多老师都是刚卒业的大学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和资历,面对琴行的强势地位,往往只能接受较低的薪资。
我热爱音乐,热爱教育事业,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但现实却告诉我,仅仅依靠热爱是远远不足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奈和不甘。难道热爱音乐就必须忍受贫困吗?难道音乐教育事业就注定要被低薪所扼杀吗?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建设性的思考。首先,琴行应该更加重视老师的价值,提高老师的待遇。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够为琴行带来更多的生源和口碑,最终也能为琴行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次,琴行应该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例如开展音乐夏令营、组织学生加入竞赛等等,增加收入来源,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提高老师的待遇。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赞助琴行和老师发展。最后,琴行老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争取更高的薪资待遇。当然,老师们也可以考虑联合起来,成立行业协会,共同维护自身的权益。
音乐教育是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克不及让低薪成为扼杀音乐梦想的罪魁祸首。只有当琴行老师的待遇得到保障,他们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我仍然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让音乐教育事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