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决定让孩子学习乐器、绘画、编程或其他任何需要历久投入的技能的家长,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格言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希望他们能因热爱而乐在其中,事半功倍。
然而,另一重挥之不去的担忧却如同暗礁,那就是:如果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过去了怎么办?当最初的新鲜感消退,当指尖的疼痛感袭来,当枯燥的音阶练习取代了弹唱偶像歌曲的浪漫幻想,当学习的难度曲线陡然上升——兴趣,这位曾经最好的老师,似乎就悄悄溜走了。这正是《儿童学吉他的终极困惑》所直指的,也是无数家长面临的现实挑战:兴趣固然重要,但它并非永动机,它会波动,会减弱,甚至会短暂消失。
我们常说的“兴趣”,在学习初期往往源于新奇感、对未知的好奇、即时的小造诣感,或是对某种美好结果的向往(好比弹奏出动听的旋律、得到他人的赞赏)。这种兴趣是强大的启动力,它让孩子愿意开始,并度过最开始的摸索阶段。
但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一定包含大量重复、机械甚至略显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吉他需要反复练习和弦按法、爬格子;绘画需要枯燥的线条和形体训练;编程需要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反复调试代码。当学习进入这个“枯燥期”,进步不再像初期那样显著,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即时反馈不成正比时,纯洁由新奇感驱动的兴趣就容易消退。
此外,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兴趣:学业压力、同伴的影响、遇到的挫折、家长的过度期待或欠妥干预等,都可能进一步磨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正是在这个兴趣的低谷期,毅力的价值才真正显现出来。毅力不是强迫,而是一种在缺乏即时回报或面对困难时,仍能坚持朝目标前进的内在力量或习惯。它不是取代兴趣,而是在兴趣不足时,确保学习不中断,等待兴趣的下一次涌现。
那么,如何在兴趣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时,赞助孩子构建并运用毅力呢?这需要家长的智慧和策略:
建立习惯,让坚持自然发生: 别让“想不想弹”成为每天是否练习的决定因素。将吉他练习固化为日程表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时长(哪怕只有15-20分钟),形成一种无需思考的习惯。习惯的力量在于它减少了心理斗争,让“做”比“决定做”更容易。
设定微小目标,累积胜利体验: 大目标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尤其在兴趣低迷时。将学习任务分解成非常小的、可快速实现的目标:今天掌握一个新和弦、弹会乐谱中的前四小节、将某个音阶的速度提高一点点……每完成一个微小目标,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庆祝。这些“微小的胜利”累积起来,能有效对抗挫败感,重建孩子的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动力。
家长的有效陪伴与鼓励: 在孩子练习时,家长可以坐在旁边,即使不懂,也能传递“我与你同在”的支持。观察他们的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用具体而真诚的语言鼓励他们的进步:“你今天这个爬格子比昨天更流畅了!”“这个和弦按得更干净了!”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沮丧:“我知道这个地方很难,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这样,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你的耐心和陪伴,是孩子坚持下去的重要支撑。
体验克服困难的造诣感: 兴趣带来的是顺利时的快乐,而毅力带来的,是克服困难后的那种更深沉、更持久的造诣感。当孩子通过坚持练会了一首曾经觉得弗成能的曲子,或是突破了某个技术瓶颈,他们会体验到一种“我能行!”的强大自我效能感。这种造诣感不是来自外部的赞扬,而是源于内在的努力,它是构建更强大毅力的基石,也是未来面对更大挑战的名贵财富。
连接兴趣的新燃点: 毅力维系了练习不中断,而连续的练习带来技能的提升。当孩子的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就能测验考试弹奏更多他们真正喜欢的歌曲,加入乐队与他人合奏,甚至自己创作旋律。这时,最初的兴趣可能会以新的形式被点燃。毅力保障了孩子能度过低谷,到达那个能重新燃起兴趣的“引爆点”。
最终我们会发现,兴趣与毅力并非此消彼长的敌人,而是相辅相成的伙伴。兴趣负责点燃火苗,让你开始;毅力负责添加燃料,让你连续燃烧。没有兴趣的开始是痛苦的;没有毅力的坚持是短暂的。当孩子通过毅力突破难关,技能提升后又能反过来激发更高级、更深刻的兴趣。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找到孩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兴趣波动时,教会他们如何与困难相处,如何依靠习惯的力量,如何从微小进步中获取动力,如何在家长的支持下挺过低谷。这门“坚持”的功课,比学会任何一项具体技能自己都来得重要。它教会孩子延迟满足,教会他们为历久目标付出努力,教会他们在不完美中依然前行。这不仅是学好吉他的秘诀,更是孩子未来人生中,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受益无穷的名贵品质。让孩子在吉他声中,不仅弹出旋律,更能练就面对生活起伏的坚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