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卷”这个词被广泛用于形容各行各业的非理性竞争时,教育领域早已是其最肥沃的土壤。
而在这片土壤中,低龄英语学习无疑是开出的最魔幻、也最令人心痛的一朵“奇葩”。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英语启蒙,已经异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这就是小学生“英语内卷”的残酷现实。
一、教育“内卷”的具象:越早越好、越难越强?
“内卷”,原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一定阶段后,没有突破性发展,只是在内部进行更加复杂的竞争,导致个体努力边际收益递减。在教育领域,它表示为家长们焦虑驱使下的集体行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赓续提前学习内容、增加学习强度。在英语学习上,这种“内卷”尤为突出:
这场由焦虑和攀比喂养的“内卷”,将原本应是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语言学习,酿成了一场资源消耗战和心理消耗战。
二、在“内卷”中,小学生究竟在学什么?
在这种非理性竞争的驱动下,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常常是扭曲的:
孩子们可能小小年纪就认识几千甚至上万个英文单词,能背诵拗口的英文句子,但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中,却可能因为缺乏自信、语感不足、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而结结巴巴。
三、更为沉重的代价:失去了什么?
与那些“学到”的外面知识相比,“失去”的部分才真正令人痛心疾首:
孩子们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快乐童年、自由探索的机会、发展多元兴趣的空间,以及健康平衡的身心。
四、畸形教育生态的警钟
这种“内卷”现象不仅损害了孩子个体,也加剧了整个教育生态的畸形发展。它催生了规模庞大且逐利的教培产业,进一步绑架了家长和孩子;它使得学校教育不得不向课外辅导看齐,助长了应试倾向;它加剧了教育不公,让资源不足家庭的孩子更难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让所有人都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五、走出“内卷”的泥沼:我们该何去何从?
面对这场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英语内卷”,我们必须警醒和反思。投入巨大,收获的却是异化的知识和沉重的代价,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损。教育的实质是育人,是赞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在一场无意义的竞赛中筋疲力尽。
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这场没有终点的内耗?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将目光从冰冷的考试分数转向孩子鲜活的生命和多元的未来?是否应该停止将焦虑转嫁给下一代,而是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宽松、更有趣、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答案不问可知。是时候打破“内卷”的怪圈,寻找一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成长路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