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对吉他发生兴趣,也许是初中那会儿,看到乐队里的女贝斯手,觉得她简直酷毙了。
后来又看了很多文艺电影,画面里总有女孩子抱着吉他,光线洒在琴身上,氛围感拉满。那时的我想,学吉他,多浪漫,多美好啊!能弹喜欢的歌,能自弹自唱,说不定还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音乐。脑海里全是坐在窗边,阳光暖暖地照着,手指轻拨琴弦,音符流淌出来的画面。如果其时有人告诉我,学吉他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坏处”,我可能,真的会犹豫一下。
刚开始学,最直接的“坏处”就是乐器自己的重量与尺寸。一把全尺寸的民谣吉他,对我这样力气不算大、个子也娇小的女孩子来说,简直是庞然大物。每次背着它出门,琴包撞到地铁门的尴尬就不说了,走远一点肩膀就开始酸痛。尤其冬天穿戴厚衣服,抱吉他姿势都很难舒服,感觉自己随时会被它压垮。老师说要练习“抱琴姿势”,确保手腕是放松的,可吉他横在我胸前,我得使劲端着它,根本放松不了。一开始,光是克服乐器的物理存在感,就耗费了我不少力气和耐心。
接下来是技术上的挑战,尤其是一些需要手指和手臂力量的技巧。男同学似乎更容易按出清晰的大横按,而我,刚开始按一个F和弦,手指就像抽筋一样疼,声音还是嗡嗡的,根本不响。Bending(推弦)更是难上加难,要用指尖的力量把琴弦推上去,同时坚持不打品,我的手指头磨破皮,结茧,再磨破,依然觉得力量不足。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多练练就好了”,可我总忍不住想,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孩子,天生手指力量就弱,所以要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努力,能力做到?这种因性别带来的额外努力,有时真的让人感到气馁。
还有一些“坏处”,是外界不经意的评判和玩笑。当我兴奋地告诉别人我在学吉他,总会听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回应。“哇,弹吉他啊,好酷!你会不会弹摇滚啊?”仿佛弹吉他就是男孩子的专属,女孩子要么弹点小清新的,要么就要变得很“man”。或者更直接的,“哟,女孩子弹吉他不多见啊,别弹两下就放弃了。”这些话,虽然可能没有恶意,但听在耳朵里,总觉得自己的喜好被套上了一层性其余滤镜,甚至带着一丝不被真正重视或被看轻的意味。去乐器店买配件,有时店员会直接问我旁边的男性朋友(如果一起去的话),而不是直接问我这个使用者,那种感觉,微妙但不舒服。
最难熬的“坏处”,是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怀疑与比较。看着身边或网上的吉他手,男的女的都有,但当我觉得自己某个技术突破很慢,或者某个音色怎么也弹纰谬时,脑子里就会冒作声音:“你看,果然女孩子学这个就是慢吧。”尤其在一些吉他社群里,男性乐手居多,他们讨论的技术、设备、音乐风格,有时会让我觉得有点“插不上话”,仿佛自己永远是边沿人。这种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加上自己的进步焦虑,很容易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足有天赋?我是不是选错了乐器?“早知道要面对这些,我还会一头栽进来吗?”那个犹豫的念头,不止一次地闪过。
然而,我没有放弃。或许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或许是因为那些已经付出过的努力,我不甘心。我开始寻找应对这些“坏处”的方法。力量不足?那就每天坚持练习,即使疼也咬牙,我发现手指的力量是可以练出来的。外界的眼光?我试着不去在意,或者用实力说话,弹得好了,那些质疑自然就消失了。环境的不适?我找到了几个同样热爱吉他、不带偏见的女性朋友,我们互相鼓励,分享经验,感觉不再孤单。自我怀疑?我学会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进步上,而不是和别人比较,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是属于我的胜利。
现在,我的手指上有了茧,肩膀偶尔还是会酸,但我背着吉他走在路上,心里多了一份笃定。我依然不是什么吉他高手,但我在音乐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力量。那些曾经让我犹豫的“坏处”,酿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它们教会我坚持的价值,教会我如何面对偏见,教会我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局限,然后努力去突破它。所以,如果回到最初,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孩问我是否该学吉他,我或许还是会告诉她,去学吧。只是会多加一句:这条路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有很多你没预料到的挑战,但正因如此,你能力收获一个更强大、更坚韧的自己。而这,或许才是学吉他给我带来的,最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