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吉他的朋友,刚接触扫弦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各种各样的『节奏型』来模仿。
他们认为,只要把谱子上的上下箭头和数字对上,把节奏扫对了,扫出来的声音自然就好听了。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即使照着谱子上的节奏型分毫不差地扫下来,听起来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有点『木』,有点『机器』,不足『活』,缺乏那种能抓住人耳朵的『音乐性』。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手部动作不足尺度?是不是力度纰谬?
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或许有点『反常识』的观点:吉他扫弦真正的『灵魂』,那种让音乐『活』起来的力量,可能并不完全在于你右手(或左手)机械、精准的上下动作自己。它深植于更深条理的3个地方,而这3点,恰恰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忽视的。
重点一:内在的『律动感』(Groove)
首先,第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是『内在的律动感』(Groove)。很多人把律动感等同于纸面上的节奏型,认为只要把节奏型弹准确了就是有律动。但这是片面的理解。
真正的律动感,是一种身体对音乐节拍、对音乐『心跳』的感知和表达。它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感觉』出来的。它是一种身体与音乐同步的自然反应。你可以测验考试着跟着音乐轻轻摇摆,用脚尖或脚跟打拍子,甚至在扫弦时,试着将扫弦的动作与你的呼吸结合,找到那种自然的『摇摆』或『推动』感。
同一个节奏型,一个有强烈内在律动感的人扫出来,和另一个只照谱子精确地扫出来的人,听起来会是天壤之别。前者会让音乐『跳』起来,后者可能只是完成了任务。律动感是扫弦的『血液』,让节奏型流动并富有生命力。
重点二:扫弦的『重量』与『流动性』(Weight & Flow)
其次,扫弦的『重量』与『流动性』至关重要。这涉及到你每一次扫弦的『力度』分配,以及上下扫弦动作之间的『连接』。
『重量感』意味着你能有意识地在某些拍子或音符上给予更多的强调或『分量』,让它们在整体声音中凸显出来,形成一种自然的强弱对比和条理感,而不是平均用力。这就像说话时的重音一样,能够传达情绪和结构。
『流动性』则指你的扫弦动作是否自然、连贯,而不是僵硬、断裂的。好的扫弦听起来应该像一条平缓或湍急,但始终『流动』的河流,有起有伏,声音连接顺畅,上下扫弦之间没有生硬的停顿。这需要你的手腕和手臂坚持需要的放松和协调,让动作像钟摆一样自然摆动,并通过微小的调整来控制力度和角度。
重点三:与和弦转换的『配合度』(Synchronization)
第三个关键点,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忽视的,是扫弦与和弦转换的『配合度』。扫弦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和弦存在的动作。它的『好听』水平,很大水平上取决于你的和弦是否及时、干净、准确地按到位。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扫弦时,和弦还没按稳或者出现了杂音,无论你右手节奏多准,声音都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你的和弦转换非常流畅、干净,你的扫弦也会因此听起来更加扎实、有质感。
更进一步说,高水平的扫弦还会根据分歧的和弦来调整自身的表示。好比,在一个需要稳定低音根音的和弦(如C或G)上,你可能会稍微着重扫弦的下半部分,让低音弦的声音更突出;在另一个更强调高音旋律或泛音的和弦上,你可能又会让高音弦的声音更明亮一些。可以说,扫弦和和弦转换,是同一首歌曲表演中『一体』的两面,它们需要紧密无间的配合,彼此造诣。
结论:让你的扫弦『有血有肉』
所以你看,吉他扫弦的『灵魂』,并非仅仅藏在你右手那看似复杂的『体操』里。它深植于你对音乐内在『心跳』的感受(律动感)、对身体动作『质感』的掌控(重量与流动性)以及对和弦『理解』与『配合』的默契之中。
学习扫弦,绝不克不及止步于模仿谱面上的节奏型,更要用心去感受音乐的脉搏,去打磨你动作的『质感』,并将扫弦与和弦的转换融为一体。从现在开始,多听音乐,用身体去感受它的律动;练习时,不仅要看节奏,更要关注你的声音听起来是否流畅、有条理;测验考试在扫弦时,把你的身体也带入进去。
让你的吉他扫弦,真正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