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3,再来一遍!”,在中国的吉他培训班里,这样的声音恐怕是最常见的。
然而,对于许多浸淫吉他多年的老手来说,这熟悉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对中国吉他教育未来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这种看似简单易学的数字简谱(以下简称123简谱),正在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毁掉中国的吉他教育。
123简谱:图方便的“毒药”?
诚然,123简谱入门容易,上手快,尤其适合那些只想简单弹唱几首流行歌曲的初学者。但问题在于,当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模式成为主流,甚至被一些培训机构奉为圭臬时,其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老手们认为,123简谱最大的弊病在于:它让学习者跳过了至关重要的乐理知识。
“学吉他,不克不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资深吉他教师怒斥道,“123简谱把复杂的音乐简化成几个数字,学生只需要依照数字按弦,就能发出声音。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什么音,为什么要这样按,以及这些音与和弦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他们就只会照本宣科,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例如,许多只学过123简谱的学生,能够流畅地弹奏《卡农》的123简谱版本,却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和声进行逻辑,更无法将其改编成其他风格的吉他曲。他们就像是只会背诵课文的学生,一旦遇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题目,就束手无策。
乐理缺失:进阶的绊脚石
更为严重的是,缺乏乐理知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更复杂的乐曲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123简谱只能简单标记音高和节奏,对于和弦的标记往往也过于简化,无法体现和弦的色彩和功能。当学生尝试学习一些复杂的指弹曲、爵士乐或者古典吉他作品时,就会发现123简谱根本无能为力。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用123简谱弹了两年吉他,但连基本的和弦转换都做欠好。”一位吉他老手无奈地说道,“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和弦的构成音,也不知道如何通过音阶找到合适的和弦。他只能死记硬背123简谱上的数字,一旦遇到新的和弦或者节奏,就彻底懵了。”
这种窘境并非个例。许多曾经依赖123简谱学习吉他的学生,在试图进阶时都遇到了类似的困境。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五线谱、和弦理论、音阶等等基础知识,这无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音乐素养的扼杀:艺术的悲哀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过度依赖123简谱会阻碍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只有深入理解乐理知识,才能真正体会音乐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中。
“音乐是有生命的,它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表达。”一位古典吉他喜好者说道,“123简谱把音乐酿成了简单的数字游戏,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敬畏之心。他们只追求弹奏的速度和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这是一种对艺术的亵渎。”
举例来说,一些学生虽然能够用123简谱快速弹奏一些流行的吉他曲,但他们的演奏缺乏情感的投入,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听起来索然无味。他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数字,而不是在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非一无是处:辩证看待123简谱
当然,我们不克不及全盘否定123简谱的价值。它确实降低了吉他学习的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吉他,感受音乐的魅力。对于那些只想简单娱乐,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乐理知识的人来说,123简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些支持123简谱的观点认为,它能够激发初学者的兴趣,让他们更快地体验到弹奏吉他的乐趣。这种积极的体验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有可能坚持下去。
警惕误导:回归音乐实质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123简谱被过度神化,甚至被用来误导学生。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故意淡化乐理知识的重要性,只教授123简谱,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有甚者,一些机构甚至声称123简谱可以代替五线谱,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吉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热爱音乐、创造音乐。而123简谱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辅助手段,不克不及舍本逐末。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乐理知识,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为未来的音乐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其沉溺于123简谱带来的短暂快感,不如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乐理知识,真正体会音乐的魅力。这才是对音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中国吉他教育的未来,不该该建立在123简谱的沙滩之上,而应该建立在扎实的乐理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