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乐理教材在讲解转位三和弦时,对其解决方式总是语焉不详,仿佛回避了什么‘终极奥秘’?它们或许花大量篇幅介绍了转位的概念、标记方法,却在“如何从转位和弦走向下一个和弦”这一核心问题上,只给出寥寥数语或几个最简单的范例。

这是否让你在实际的和声写作或分析中感到困惑,甚至举步维艰?
对于中高级音乐学习者和音乐教师而言,仅仅认识转位和弦是远远不敷的。真正掌握转位三和弦的解决,是提升和声思维、写出流畅优美声部线条、深刻理解大师作品的关键。这并非什么“终极奥秘”,而是一系列经过历史沉淀的、关于声部运动和和声功能的处理原则。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面纱,深入解析转位三和弦解决的核心要点,并通过丰富的乐谱实例,让你看到这些原则如何在伟大的音乐中活灵活现。
为什么教材语焉不详?可能的“奥秘”在哪里?
我认为,教材之所以在这方面显得“语焉不详”,可能有几个原因:
- 基础优先: 大多数教材在讲解和弦解决时,会先聚焦于原位和弦(特别是V-I),因为这是最核心、最常见的解决模式。转位和弦的解决则被视为在此基础上的变革和扩展。
- 原则的普适性: 一些基本的声部进行原则(如坚持共同音、级进为主、避免平行五八度)适用于所有和弦,包含转位和弦。教材可能认为这些原则已在前期章节充分讲解,无需在转位部门重复。
- 复杂性与灵活性: 相比原位和弦,转位和弦的解决方式确实更多样,与具体旋律线条、低音走向以及所处句法位置紧密相关。要穷尽所有可能性既困难,也容易让初学者感到 overwhelming。于是,教材可能选择了点到为止。
然而,正是这些“点到为止”之处,恰恰是和声写作和分析的难点所在。转位和弦的低音不是根音,这使得其功能感知和声部运动规律与原位和弦有所分歧。忽略其特有的解决逻辑,就无法写出自然流畅、符合传统风格的四部和声或钢琴织体。
转位三和弦解决的核心原则
虽然具体情境千变万化,但转位三和弦的解决依然遵循一些基本且重要的原则:
导音的倾向性解决: 这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属和弦(V)的转位解决中。在大调或和声小调中,主音的导音(VII级音)具有强烈的向上向主音(I级音)的倾向。当导音出现在任何一个声部时(尤其是在 V⁶ 或 V⁶₄ 和弦的上三声部中),它通常应向上级进解决到主音。如果导音在低音声部(如 V⁶ 中的低音是导音),它也通常向上解决到主音。
声部进行平稳(Smooth Voice Leading): 这是所有和声写作的基础。理想的声部进行应尽可能坚持共同音(Common Tone),其他声部则以级进(Stepwise Motion)或小跳(Small Leap,如三度)为主。避免不需要的、过大的跳跃。坚持声部线条的独立性和歌唱性。
避免平行五八度(Avoid Parallel Fifths and Octaves): 在传统四部和声或复调织体中,声部之间同时以相同的音程(五度或八度)平行进行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它削弱了声部间的独立性。在转位和弦解决时,必须仔细检查各声部之间的进行,确保没有产生平行五八度。
低音的走向: 转位和弦的低音不是根音,这使得低音的走向自己就具有旋律性。它通常会与和弦的功能一起,决定和弦的连接方向。例如,在一个二级六和弦(ii⁶)中,低音是四级音(IV级音),它常常级进下行到属和弦的根音(V级音),形成 ii⁶-V 的典型连接。
坚持和弦的完整性与功能清晰: 在解决时,应尽量坚持目标和弦的音完整(包含根、三、五音),并使其功能得以清晰体现。但有时为了声部进行流畅或避免平行,可以省略某个音(通常是五音),或者重复某个音(通常是根音)。
这些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甚至有时会互相“妥协”。优秀的和声写作正是在这些原则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的艺术。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乐谱实例,看看大师们是如何运用(和偶尔“打破”)这些原则的。
乐谱实例深度解析
由于无法直接展示乐谱图片,我将通过文字描述和和弦分析来呈现实例,请读者对照乐谱或在脑中构建声音画面。
实例一:巴赫 - 众赞歌 (Chorale)
(常见范例:C大调,V⁶ 解决到 I)
假设进行:C: I - IV - V⁶ - I
和弦组成 (以C大调为例):
- I: C E G (低音 C)
- IV: F A C (低音 F)
- V⁶: G B D (低音 B - 导音)
- I: C E G (低音 C)
解决分析 (V⁶ 到 I):
- 低音 (B): B 是 V⁶ 的三音,也是主音的导音。它向上级进解决到主音 C。这是 V⁶ 解决到 I 的典型低音走向,非常符合导音解决和低音级进的原则。
- 上三声部 (假设支配为 高音 D, 中音 G, 次中音 G):
- 高音 (D): D 是 V⁶ 的五音,通常向下级进解决到 I 的三音 E,或坚持为 I 的五音 G。在这里为了声部平稳,向下到 E 是常见选择。
- 中音 (G): G 是 V⁶ 的根音,也是 I 的五音,这是一个共同音。它应该坚持不动,成为 I 的五音。
- 次中音 (B): 负疚,前述示例高音写成了D,次中音写成了G,与V⁶和弦G-B-D不符,需要调整。 假设声部支配为 高音 D, 中音 G, 次中音 B。更典型的 V⁶ 声部支配: 低音 B (导音), 次中音 G (根音), 中音 D (五音), 高音 G (根音,重复)。
- 重新分析 (典型的 V⁶-I 解决):
- 低音 (B): V⁶ 的三音 (导音),向上级进到 I 的根音 C。
- 次中音 (G): V⁶ 的根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 的五音。
- 中音 (D): V⁶ 的五音,向下级进到 I 的三音 E。
- 高音 (G): V⁶ 的根音 (重复),坚持共同音,成为 I 的五音。
- 效果: 各声部均以级进或坚持共同音进行,声部线条极为平稳流畅。低音的 B-C 进行和高音的 G-G 坚持或 G-E 进行,共同形成了清晰、稳定的属到主解决感。导音 B 的解决更是强调了这一倾向。
实例二:莫扎特 - 钢琴奏鸣曲 (Sonata)
(常见范例: C大调 K. 545 第一乐章,ii⁶ 解决到 V)
在呈示部或再现部的连接段,经常会出现 ii⁶ - V 的连接。
和弦组成 (以C大调为例):
- ii⁶: F A C (低音 A - 三音)
- V: G B D (低音 G - 根音)
解决分析 (ii⁶ 到 V):
- 低音 (A): ii⁶ 的三音,级进下行到 V 的根音 G。这是 ii⁶ 连接到 V 的典型低音进行,非常顺畅。
- 上三声部 (假设支配为 高音 C, 中音 F, 次中音 F):
- 高音 (C): ii⁶ 的五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V 的五音 D (此处 C 不是 V 的音,所以不坚持)。常见的进行是 C 向上级进到 D。
- 中音 (F): ii⁶ 的根音,可以坚持共同音成为 V 的根音 G (不常见,因为低音已经是G),或者向下级进到 V 的三音 B (不常见,三音是B)。更常见的是 F 向下跳到 V 的根音 G(避免平行),或者更典型的是 F 向上级进到 G(形成一个声部交叉,如果允许的话),或者 F 向下到 D。考虑到避免平行和声部平稳,以及常见织体, 最可能的支配是 高音 C -> D,中音 F -> B,次中音 A -> G (这是低音)。
- 更典型的 ii⁶-V 声部支配 (四部): 低音 A, 次中音 C, 中音 F, 高音 F。解决到 V (低音 G, 次中音 G, 中音 B, 高音 D)。
- 低音 (A): ii⁶ 的三音,级进下行到 V 的根音 G。
- 次中音 (C): ii⁶ 的五音,向上级进到 V 的三音 B。
- 中音 (F): ii⁶ 的根音,向下级进到 V 的五音 D。
- 高音 (F): ii⁶ 的根音 (重复),坚持共同音 F 或向下到 D。
- 更常见且流畅的 ii⁶-V 声部支配 (钢琴织体,可能非严格四部): 低音 A -> G。上方右手弹奏 C, F。解决到右手弹奏 B, D, G (或省略G)。常见的上方声部进行是 C->B (或C->D), F->B (或F->D 或 F->G)。在莫扎特奏鸣曲中,往往追求旋律性,如右手旋律从 F-E-D 或 C-B-A 等级进下行,低音配合 A-G。最符合 ii⁶ 到 V 的简洁声部进行: 低音 A -> G;上方声部 F -> D, C -> B。这避免了平行,且级进和三度跳跃结合,非常流畅。
- 效果: 低音的 A-G 级进是这一连接的标记性特征,推动和声自然导向属和弦。上方声部也以级进为主,平稳地引入属和弦的紧张感,为后续解决到主和弦做准备。
实例三:肖邦 - 夜曲 (Nocturne)
(常见范例:例如 Op. 9 No. 2 E♭大调,装饰性的属和弦转位解决)
肖邦的和声常常更丰富,充满装饰音和经过音。但核心的解决原则依然存在。
假设在 E♭大调中,遇到一个 V⁶ 或 V⁶₅ 和弦,解决到 I 或 vi。
和弦组成 (以E♭大调 V⁶₅ 到 I 为例):
- V⁶₅: B♭ D F A♭ (低音 D - 三音)
- I: E♭ G B♭ (低音 E♭)
解决分析 (V⁶₅ 到 I):
- 低音 (D): V⁶₅ 的三音,向上级进解决到 I 的根音 E♭。这是非常典型的属七和弦第一转位解决。
- 上三声部 (F, A♭, B♭):
- A♭ (V⁷ 的七音): 具有强烈的下行倾向,必须向下级进解决到 I 的五音 B♭。
- D (V⁷ 的三音): 这是导音,具有强烈的上行倾向。但它在低音。所以上方声部的 D (如果有重复) 会有分歧的处理。假设上方声部有 F 和 B♭。
- F (V⁷ 的五音): 可以向下级进到 I 的三音 G。
- B♭ (V⁷ 的根音): 这是共同音,坚持不动,成为 I 的根音或五音。
- 典型的 V⁶₅-I 声部支配 (四部): 低音 D, 次中音 F, 中音 A♭, 高音 B♭。解决到 I (低音 E♭, 次中音 G, 中音 B♭, 高音 E♭)。
- 低音 (D): V⁷ 的三音,向上级进到 I 的根音 E♭。
- 次中音 (F): V⁷ 的五音,向上级进到 I 的三音 G。
- 中音 (A♭): V⁷ 的七音,向下级进到 I 的五音 B♭。
- 高音 (B♭): V⁷ 的根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 的根音 (重复)。
- 效果: 低音 D-E♭ 的级进是和弦转换的推动力。导音 A♭ 的下行解决和低音 D 的上行解决(虽然D不是导音自己,但作为V⁷的三音也有类似的倾向性,尤其是在低音时)共同强调了属到主的解决感。肖邦在此基础上可能会加入更多装饰音或更自由的声部进行,但核心的倾向性解决依然存在。
实例四:巴洛克舞曲 (例如萨拉班德 Sarabande)
(常见范例:D小调,i⁶ 解决到 iv)
在小调中,一级六和弦连接到四级和弦是很常见的进行。
和弦组成 (以D小调为例):
- i⁶: D F A (低音 F - 三音)
- iv: G B♭ D (低音 G - 根音)
解决分析 (i⁶ 到 iv):
- 低音 (F): i⁶ 的三音,向上级进到 iv 的根音 G。这是非常顺畅的低音进行。
- 上三声部 (假设支配为 高音 A, 中音 D, 次中音 F):
- 高音 (A): i⁶ 的五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v 的五音。
- 中音 (D): i⁶ 的根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v 的五音 (重复 A)。或者向下级进到 iv 的根音 G。
- 次中音 (F): i⁶ 的三音,向上级进到 iv 的根音 G (低音)。
- 更典型的 i⁶-iv 声部支配 (四部): 低音 F, 次中音 D, 中音 A, 高音 D。
- 低音 (F): i⁶ 的三音,向上级进到 iv 的根音 G。
- 次中音 (D): i⁶ 的根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v 的五音。
- 中音 (A): i⁶ 的五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v 的三音 B♭。
- 高音 (D): i⁶ 的根音 (重复),坚持共同音,成为 iv 的五音。
- 效果: 低音的 F-G 级进提供了稳定的进行方向。上方声部通过坚持共同音和级进,使得连接非常平滑。这是小调中一个非常基础且实用的转位连接。
实例五:古典时期 (例如海顿 - 弦乐四重奏)
(常见范例:G大调,IV⁶ 解决到 I)
这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直接解决,但可以用来展示非属和弦转位的解决。
和弦组成 (以G大调为例):
- IV⁶: C E G (低音 E - 三音)
- I: G B D (低音 G)
解决分析 (IV⁶ 到 I):
- 低音 (E): IV⁶ 的三音,向上跳跃到 I 的根音 G (三度跳)。低音跳跃是允许的,只要声部进行流畅且不产生平行。
- 上三声部 (假设支配为 高音 G, 中音 C, 次中音 E):
- 高音 (G): IV⁶ 的五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 的根音。
- 中音 (C): IV⁶ 的根音,向下跳跃到 I 的三音 B (三度跳)。
- 次中音 (E): IV⁶ 的三音,向上跳跃到 I 的根音 G。
- 检查平行: 低音 E -> G (三度),次中音 E -> G (三度),平行三度,允许。中音 C -> B (级进),高音 G -> G (坚持)。这只是一个声部支配的可能性。 考虑更典型的四部:低音 E, 次中音 C, 中音 G, 高音 C。
- 低音 (E): IV⁶ 的三音,向上跳跃到 I 的根音 G。
- 次中音 (C): IV⁶ 的根音,向上跳跃到 I 的三音 B。
- 中音 (G): IV⁶ 的五音,坚持共同音,成为 I 的根音。
- 高音 (C): IV⁶ 的根音 (重复),向下级进到 I 的导音 F# (如果后面接V) 或向上到 D (如果直接到I并重复五音)。此处直接解决到I,则高音 C 可以向下到 B,或向上到 D。 向上到 D 更常见。
- 检查平行 (低音 E -> G, 次中音 C -> B, 中音 G -> G, 高音 C -> D): 低音与次中音 (E-G, C-B) -> 无平行五八度。低音与中音 (E-G, G-G) -> 无平行。低音与高音 (E-G, C-D) -> 无平行。次中音与中音 (C-B, G-G) -> 无平行。次中音与高音 (C-B, C-D) -> 无平行。中音与高音 (G-G, C-D) -> 无平行。这个声部进行是可行的。
- 效果: 低音的跳跃使得这个连接不如级进那么平滑,但仍在允许范围内。上方声部通过坚持共同音和级进/小跳,维持了整体的流畅性。这种连接在句法上通常不会是终止式,更常出现在乐句内部的过渡。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巴赫的严谨四部、莫扎特的流畅旋律,还是肖邦的丰富和声,转位三和弦的解决都紧密围绕着“导音解决”、“声部平稳”、“避免平行”这些核心原则展开。具体的声部走向会根据和弦功能、所处位置、以及整体旋律线条的需要而有所调整,但基本规律是相通的。
总结与练习建议
掌握转位三和弦解决的要点:
- 识别低音: 清晰知道转位和弦的低音是哪个音级,这决定了和弦的标记和部门解决倾向。
- 关注导音: 属和弦(特别是V)的转位中,导音(V和弦的三音)是解决的关键,它通常应向上级进到主音。注意导音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声部。
- 坚持共同音: 当前后和弦有共同音时,尽量让该音在同一声部坚持不动,这是实现声部平稳的最简单方法。
- 级进为主: 除了坚持共同音,其他声部应尽量通过级进连接前后和弦的音。小跳(三度、四度)次之,大跳应谨慎使用。
- 检查平行五八度: 在完成声部连接后,务必检查所有声部对之间是否产生了平行五度或八度。
- 理解功能: 转位和弦的功能(如属功能V⁶、下属功能ii⁶或IV⁶)决定了它倾向于解决到哪个和弦,这为解决提供了方向。
练习建议:
- 乐谱分析: 选择分歧时期和风格的乐谱(特别是巴赫众赞歌、赋格、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找出其中的转位三和弦连接。详细分析每个声部的走向:低音如何进行?上方声部如何连接?是否有共同音坚持?是级进还是跳跃?导音是如何解决的?是否存在平行五八度?将理论原则与实际音乐对照,加深理解。
- 听觉训练: 尝试听辨常见的转位和弦解决模式,例如 V⁶-I、ii⁶-V、IV⁶-I 等。熟悉它们的声音特征和低音走向,培养“和声耳朵”。
- 写作练习: 给定一个含有转位三和弦的和弦进行,尝试为上部声部配上流畅、符合原则的旋律线条。先从简单的四部和声开始,然后尝试钢琴织体。可以先不考虑具体的旋律,只关注和弦音的连接,确保声部平稳和没有平行。再加入节奏和旋律思考。
- 示例练习: 为以下进行写出四部和声 (C大调):
I - IV⁶ - V - I
或 I - ii⁶ - V⁶ - I
或 I - V⁶₄ - I
(注意 V⁶₄ 的特殊性)。
- 改变低音练习: 给定一个原位和弦进行,尝试将其中一些和弦转位,然后重新进行声部连接。例如,将
I - IV - V - I
改为 I - IV⁶ - V⁶ - I
,看看低音和上方声部的连接如何变革。
掌握转位三和弦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和听觉训练来逐步深化。它不是教材里的某个“奥秘”,而是音乐语言的有机组成部门,是连接冰冷理论与生动音乐的桥梁。当你能够熟练自如地处理转位和弦的解决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和声写作更加流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现在,拿起你的乐谱,开始探索转位三和弦解决的真正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