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如果你点开了这篇文章,也许你正在学习某种乐器,或者对分歧乐器的学习难度感到好奇。
作为一个有着十年小提琴学习经历的人,我曾经对“难”这个字眼有着非常具体的认知:它是关于音准的那一毫米偏差,是弓毛与琴弦摩擦时发出刺耳噪音的沮丧,是日复一日枯燥的音阶琶音练习,是坚持正确姿势带来的腰酸背痛。
是的,小提琴很难。我清楚地记得,入门初期,连发出一个不带杂音、听起来像样的E弦空弦音都得小心翼翼;左手手指按弦需要克服的不是疼痛,而是如何精准地落在那个稍有偏差就“鬼哭狼嚎”的位置上。弓法更是大学问,轻重、快慢、角度,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音色。那十年,我在与这些“难”点格斗中成长,从最初的“拉锯子”声,慢慢拉出了一首首完整的曲子,体会到了驾驭这件乐器的乐趣和成就感。我熟悉它的曲线,它的共鸣,它的脾气——那是我熟悉的“难”。
然而,就在我感觉自己在小提琴上达到一个相对舒适的阶段后,我做了一个决定:转学吉他。动机很简单,可能是被朋友弹唱的帅气模样吸引,可能是想尝试一下分歧的音乐风格,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和结构复杂、技巧精密的小提琴相比,吉他嘛……好像没那么“高弗成攀”?究竟它有品格,理论上按对品就不会跑调,听起来门槛好像低了不少。我当时天真地以为,凭借我十年的音乐基础和乐器学习经验,上手吉他应该会相对轻松吧。
结果呢?我发现了惊人的难度对比!这种对比不是说吉他比小提琴更难,而是它们的“难”法完全分歧,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小提琴“难”的人来说,吉他的“难”是全新的、出乎意料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入门的门槛和身体感受带来的挫败感,比小提琴有过之而无不及。
“惊人难度对比”的体现:
入门初期的身体感受:手指的“炼狱”与大横按的绝望
声音的发出:从“难听”到“好听”的分歧路径
乐谱阅读与习惯:分歧的思维模式
技巧体系:全新的武功秘籍
乐理应用:和声思维的差别
心态转变:从熟练到新手,再找回乐趣
从一个在小提琴上相对熟练、能够自信演奏的人,突然酿成一个连按一个简单和弦都手指发抖、音色不干净的**“纯新手”,这种心理落差和挫败感是巨大的。我不得不放下过去的“累赘”,重新审视自己。小提琴初期是听觉和生理上的挑战,吉他初期是身体上的疼痛和技巧上的不适应。但正是这种全新的挑战,让我重新体验到了“从0到1”**的乐趣:第一次干净地扫出一个C和弦,第一次完整地弹唱一首简单歌曲,第一次用吉他弹出一段好听的旋律。这种进步的喜悦,虽然微小,却真实而令人振奋。
结论:各有各的难,都是修行
所以,经过这段亲身体验,我得出的结论是:小提琴和吉他,没有绝对哪个更难,它们的难点和感觉完全分歧。 小提琴初期的挑战更集中在音准、发音、姿势等相对抽象且需要历久耳朵训练和身体协调的方面;而吉他初期的挑战则更直观、更集中在手指力量、物理疼痛、跨弦协调以及全新的记谱和技巧体系上。历久来看,无论哪种乐器,要达到精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正确的练习方法。它们都是一种“修行”。
对我而言,学习吉他让我跳出了舒适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音乐和乐器学习。小提琴给了我扎实的旋律和音高基础,吉他则让我对和声和节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两者带来的乐趣也是分歧的:小提琴是驾驭旋律和音色的细腻情感表达,吉他则是节奏感、和声律动带来的活力和可能性。
如果你也正在学习乐器,或者像我一样尝试转向新的乐器,遇到困难是正常的。记住,每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学习曲线和挑战。 我的经历告诉我,重要的不是哪种乐器“更难”,而是你如何面对这些“难”,如何在挫败感中坚持,如何在点滴进步中寻找乐趣。祝你在音乐的道路上,找到属于你的那份热爱与坚持!